第一百九十二章:气数未尽-《明末开山刀》
第(2/3)页
他有幸也曾吃过,不过对于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东西宋统殷却是没见过。
王则之就耐心的给他解说起来。
王则之告诉宋统殷,土豆马是外番重要的粮食作物。
土豆之所以能传入大明,这是由出海经商的华侨从外番带回来的。
红薯由多年在吕宋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,见当地种植一种叫“甘薯”的块根作物,块根“大如拳,皮色朱红,心脆多汁,生熟皆可食,产量又高,广种耐瘠”。
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,土地贫瘠,粮食不足,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。
一五九三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,视甘薯为奇货,“禁不令出境”。
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,“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”,并在绳面涂抹污泥,于一五九三年初夏,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,“始得渡海”。
航行七天,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。
甘薯因来自域外,闽地人因之称为“番薯”。
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这两种食物,在而今的土地上亩产达三石以上。
土地肥沃的区域,亩产可达五石以上,远比荞麦和小麦产量高。
王则之打算开春以后,在大同府的土地上,开始大量种植红薯。西西
宋统殷闻言,难以置信的看着王则之,他不信这两种小东西能亩产三石以上。
就他所知,山西土地最肥沃的平阳府,那里最好的时候亩产小麦也不过一石六斗,连两石都没有。
王则之肯定的告诉宋统殷,土豆和番薯的亩产量确实有这么高。
如果宋统殷不信,在三月的时候可以来查看。
因为王则之在盂县、寿阳、方山一带的土地上种上了土豆,到时候就能看到产量了。
宋统殷不再怀疑,不过他也没有完全相信。
他说,如果这两种食物的产量真的有那么高,他将会带头在山西全境推广此物。
宋统殷将王则之给他的土豆和红薯视若珍宝般的收了起来。
收好之后,他满意的看着王则之,这才离去。
待宋统殷走后,哨探前来禀报。
宋统殷在几十里外的牛心山隐藏了三千精骑,待宋统殷走时,他们一并离去了。
“大明气数未尽呐。”
王则之听到这条消息之后,叹了一口气。
这时的大明朝,还是有很多能臣的。
如果他在这时候造反,很明显,并不是明智之举。
他要等,他要等一个合适的机会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