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沙土变黏土。 水哪里来? 如何储水。 如何形成肥力。 如何大规模推广。 还有成本问题。 都是大山一样立在面前,这么多年,方法提出无数,但成效不佳,他们很多人把方向转到了耐寒植物上,可也没有实现革命性的突破。 “当然可以,您是微生物方面的专家,我们‘绿洲’便是用了微生物,依靠安全的营养溶液锁住水分,并通过大量微生物参与,使土壤具有粘性和储水力。” 这个解释。 马院士点了点头。 这种理论,可以说是行业很早就想到的方法,沙漠改造,没有微生物参与,想都不要想,但具体的流程和方法还会有所不同。 心痒痒。 下一个科学问出了他想问的。 “溶液是否安全吗?” “这个放心,我们可以提供样本,你们回去可以随意实验,至于残留,这种溶液其实是一种类营养液,微生物的生长,会消耗掉他们的主要成分。” “微生物是否具有侵略性?” “当然没有,我们选取的都是常见的微生物,有的大家都研究了几十年,对于安全方面,各位不用担心,我们会接受检验。” “。。。” 十个技术类问题问完。 科学家们已经有了底,如果真如申遇所说,这项技术应该已经成熟。 随后。 轮到记者了。 “申遇先生,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成本和时间,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吗?” “成本方面,一亩地的成本在一万亚元左右,也就是说,一平方米的成本在十五亚元上下,这是改造成可种农作物的程度。” “至于时间,我刚才说过,最迟三年,当然,不是必须要三年,而是经过不断试验,我们的成本曲线在三年最为经济。” “想要加速也可以,但成本会几何倍数上升,如果按照半年这个最快时限,成本会提高到经济成本的五十倍,也就是五十万一亩。” “还挺便宜。”马院士惊叹。 就算按照经济价格。 一平方公里是一千五百万人民币。 一亩一万的话。 种几年经济作物就能回本,还很轻松,又能防风护沙。 “便宜,你会不会算账。”旁边的老友提醒。 “啊?” “我国多少沙漠面积?” 马院士一愣。 的确。 一平方公里便宜。 可要是单位变成了万呢? 华夏有多少沙漠? 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,全部改造下来。。。马院士感觉已经不会算了,再简单算一下,去掉两个零头,一百万乘以一千五百万。。 妈呀。 十五万亿人民币。 抢呢。 不少有沙漠的国家一算,也是如此表情。 单个便宜。 全整完就贵了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