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还有那陆军军校、海军学院!”周肃猛地插话,语气里带着几分惊恐,“陛下已下旨,要在应天、上海各建一所学院,专门培养军官。这是什么意思?这是要让武夫有自己的传承之地!” “以往武将多是行伍出身,识字不多,离了文臣便难理军务。可将来呢?那些从学院出来的军官,既能带兵,又能算账,甚至还懂什么‘兵法谋略’,到时候,咱们文臣还能拿捏得住他们?” 他越说越急:“到时候,武夫掌了兵权,又有陛下的银子撑腰,咱们这些士绅缙绅,怕是真要被他们强压一头,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了!” 满室官员皆是倒吸一口凉气,脸上露出真切的恐惧,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。 他们不怕皇帝严苛,毕竟铁腕治国虽让人敬畏,却总有章法可循;可他们怕的是皇帝联手武夫,那简直是断了文臣的活路——一旦武夫借着皇权的威势彻底架空文臣,朝堂便再无他们立足之地。 毕竟,刀枪无眼,那些武夫素来蛮横。 他们靠的是沙场拼杀上位,信奉的是“拳头硬才是道理”,真要是得了势,哪里会像文臣这般讲“体面”、守“规矩”? 文臣争执,还会引经据典、顾及颜面;武夫动怒,怕是直接就掀了桌子,管你什么“君子之争”。 以往文臣之所以瞧不上武将勋贵,甚至连出身草莽的老朱都带着几分隐秘的轻视,便是因为他们自己有着绵密的传承——通过科举制度,每三年便能选出一批进士,这些人读着同样的圣贤书,认着同样的座师,自然会抱团取暖,源源不断地将新鲜血液送入朝堂,继承先辈在朝堂之上的遗产。 这般生生不息的传承,足以保证家族权势一代又一代地延续,长盛不衰。 你朱元璋心狠手辣,杀了胡惟庸,废了丞相,我们玩不过你,但你总有驾鹤西去的时候吧? 等你百年之后,朝堂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这些懂礼制、善治理的文臣来支撑。 你徐达战功赫赫,李文忠威震边疆,我们扳不倒你,但你也有解甲归田、生老病死的时候吧? 你们的子孙若想在朝堂立足,还不是要求着我们教他们读书写字,学着遵守文臣定下的规矩? 诸如此类的念头,让文臣缙绅的心态一直都很好。 哪怕现在被老朱与武将勋贵联手压制,争不到朝堂话语权,他们也浑然不在意。 第(2/3)页